風塵僕僕來到遙遠的桃園
理由當然很多
但是千言萬語終歸一句話---->遊山玩水
然而既然叫「遊『山』玩水」
怎麼可以沒有『山』
所以這次安排了深入桃園復興的旅程
翻開地圖不難發現
桃園改制後,所謂復興區其實就是山區
像是網路上講的小烏來風景區、天空步道之類的都在這
不過我們今天安排的不僅是單單的自然景觀
還帶有「歷史」風情
噹噹~~~~舊百吉隧道就是今天行程重點啦
只是沒想到還沒來得及進隧道
在園區入口就看見一個嬌客在門口迎接
自古以來山脈、河流都常阻礙兩側人群的通行
為了交通的需要,也為了省時,所以往往鑿山、搭橋
而舊百吉隧道在日據時期作為溝通要道
從現場中我們不然發現其實它「鑿穿」的「山脈」並沒有特別「高大」
山頭就離隧道頂不遠,壓根沒高多少
所以其實你若要用走的、爬的,甚至滾的(?)也是可以翻過去的
不過如果你身上還得帶著大包小包就有點吃力了
又如果你除了大包小包外還得帶上幾百斤的煤、一輛上百公斤重的台車
那我想你看到這山頭會想死吧……
所以就開鑿了舊百吉隧道
這目的主要是供台車通行使用
台車便道通行的最初目的是為了運出產出的煤
後來連帶運人、運貨
下面這個是現場擺放的載人台車
可想而知當初坐這個應該沒有很舒適
說穿了不過就是條下面有輪子的椅子
可是依照現場說明可以發現即使載人也還是有分等級
現場這個可還不是最糟的說
可見當時人們實在辛苦
我們都知道台車並沒有自身動力
需要靠人夫推、拉
所以當初爬山頭時,光台車就上百公斤,還要加上幾百斤的煤或貨物,甚至是客人,所以爬坡真的很累
客人這段路往往除了得自己下車步行外
有時候甚至得下車幫忙推
不推的話,雖說當地景色優美
可萬一你這車服務的人夫真的推不動了,難道賭賭看自己會不會陪著台車一起滾下山?
當時的婦女也很勇敢又體貼、顧家
往往陪著丈夫一起推車過山頭
兩個人說笑間就這樣培養夫妻感情
等過了山頭再讓先生自己推太太則回家幫忙家務
是不是很溫馨?
然而隨著隧道的開通
路程短多了,也不用再爬山,推著台車可省力、省時多了
原有的台車隧道在光復後就漸漸減少使用了
後來在原有的「舊」百吉隧道旁另外開了「新」百吉隧道
更寬、更大,也更安全
此時百吉隧道方有「新」、「舊」之分
新百吉隧道雖然不通台車,但是可通汽、機車
使得了山兩側間的來往更加便利、安全
但是....人是種「歷史」情感的動物,各種文字、請願等「緬懷」類的舉動從來就是人與動物間差異的特質之一
所以桃園市政府決意整修舊百吉隧道並供人參訪
從整修後的舊百吉隧道隧道口我們可以看見筆直的軌道
整條軌道一直鋪向隧道的盡頭
隧道內照明良好,遊客其實也不算少,這張照片是我等了快十分鐘趕緊抓沒人空檔拍的
隧道內濕氣很重,也很涼爽,與外面溫度相差至少三度
山頭的地下水會不斷地從上面、壁面滲出
所以在走道邊另設有溝渠
一來可降低濕滑程度,二來可以減少隧道的損壞
否則就像這樣,隧道內沒有溝渠的另一邊壁面水泥難免有些崩壞
雖說溝渠無蓋,但也不甚寬,成年人應該不至於跌倒
然而如果有孩童,小朋友腳小,家長應該要注意行走安全
當時的隧道應該是如同照片左邊的砂質地那樣
右側的步道磚是現今為了行走方便鋪設的
其實我對隧道總有種特別的感覺
人生或許就像隧道,在黑暗中一個勁地往前,只因為時間逝去就如同隧道走過般無法從來
這一路有黑暗,卻也往往看到幾盞仰望的明燈,幾處低頭的光暈
照著、伴著人生路,一路走到隧道底才看見陽光
此時回首此生,方悟透一切,頓時豁然開朗,然而人生路也走到了盡頭
或許有輪迴?或許沒有?
宗教論實在太過玄妙,又有誰敢說出了盡頭接下來會有什麼?
所幸我們今天走的是舊百吉隧道,而不是漫漫人生道
出了隧道口不用煩惱有無來生還是輪迴
見到的只有另一番景色
陽光沁透綠意的美景
舊百吉隧道不是一個很大的遊點
但是是個倘有途經可以走走的地方
如果有小朋友來還可以來場歷史教學
是個可以參考的選擇
旅遊小資訊:
位置:桃園市復興區
參訪地:舊百吉隧道(七號省道從大溪往宜蘭方向過慈湖後約七、八公里注意右手邊,即在新百吉隧道旁)
建議參訪方式:隧道內僅能徒步,可將車輛停放隧道兩側路邊回車空地,如無法覓得空地可
所費參訪時間:建議約十五分鐘
停車場與便利性:有路邊空地停車場,但停車位僅約十餘位
商家常見消費類型:隧道往宜蘭的出口方向有小吃店類,但平日可能未營業
商家常見消費金額:數十元,視店家規定
門票或其他必要費用:無
週遭推薦景點或住宿之相關文章與資訊: